計算機物理實體通常由什么組成?
計算機物理實體通常由機箱、主板、總線、電源、硬盤、存儲控制器、接口卡、便攜式存儲設備、內置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CPU風扇、蜂鳴器等組成。
計算機物理實體又稱計算機硬件,是指計算機系統中由電子、機械和光電元件組成的各種物理裝置。這些物理設備按照系統結構的要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為計算機軟件的運行提供了物質基礎。簡而言之,計算機硬件的功能是輸入和存儲程序和數據,并執行程序將數據處理成可用的形式。從外觀上看,微型計算機由主機箱和外部設備組成。主機箱主要包括CPU、內存、主板、硬盤、光驅、各種擴展卡、連接線、電源等。外部設備包括鼠標、鍵盤等。
第四代計算機所采用的邏輯元件是什么?
第四代計算機的主要邏輯部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其第四代計算機是指1970年以來,以LSI和VLSI為主要電子器件制成的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誕生于第幾代?
微型計算機屬于第四代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被稱為"微型計算機和計算機和"微型計算機和計算機簡稱。因為它具有人腦的一些功能,所以也被稱為"微型計算機和計算機。微型計算機是由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小型電子計算機。它是基于微處理器的裸機,有內存、I/O接口電路和相應的輔助電路。
計算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中所用電子元器件是什么?
從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到現在,按照計算機使用的電子器件來看,計算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第一代,以電子管為主要部件的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8年);電子管是基本的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用于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從每秒幾千到幾萬次不等。第二代,以晶體管為主要元件的晶體管計算機(1958~1964年);晶體管是主要器件;軟件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算法語言;運算速度從每秒幾萬到幾十萬次不等。第三代計算機使用集成電路(1964~1971年);集成電路被廣泛使用;成交量萎縮;運算速度從每秒幾十萬到幾百萬次不等。第四代計算機使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71~)。大規模集成電路是主要器件;運算速度從每秒百萬次到上億次不等。現在,計算機已經進入了在技術、概念和功能上都不同于前四代的第五代計算機的發展階段。總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容量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強,使用維護越來越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