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到底是什么?如何做好?
vlog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的表達,記錄,做好了也可以幫助你賺錢。
1.你必須要有一部專業的vlog設備,如高品質的手機和手機穩定器。
2.會利用當下的手機軟件剪輯簡單的vlog,剪映就十分不錯
3.要多觀察網上的熱點,利用網上的熱點來排出符合當下實際的vlog
下面我的視頻里有更多的見解,可以詳細觀看。@西瓜VLOG@西瓜視頻創作中心@微頭條話題
視頻...
擅長鉆研、思考、分析,適合做什么工作?前景怎么樣?
毫不客氣地說,題主鎖描述的這些因素根本無助于你個人的職業選擇,更無從預測職業前景。鉆研、思考、分析是任何一個人進行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智力狀態投入,不能體現出個人的職業特質,無法進行特定職業類型的匹配。
一些人從職業測評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就更不靠譜了。即便現在流行的MBTI測試,也僅僅在性格與興趣等方面進行傾向性模擬,從而描述出一個人的基本個性特征。這與真正的職業選擇相差很大,因為霍蘭德模型僅僅執著于職業與興趣的關系。
先評述一下題主問題中透露出的信息1.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些擅長
何為擅長?擅長不是一個與他人進行比對的詞匯,而是指相對于自我的各種不同素養,哪一方面更為突出和優秀。這里有兩層基本的理解:
其一,有考慮過自己的綜合性素養嗎?只有全盤盤點自己,才能夠真正分析出自己的優勢與短板。個人優勢部分,就是你所擅長的東西;個人短板就是你所不擅長的東西。
其二,擅長什么或者不擅長什么不是感覺出來的,而是通過實踐驗證出來的。個人所認為的擅長,有通過實踐的考驗嗎?能夠在實踐中證明確實是自己得心應手的素養,可以稱之為擅長,否則就無從談起。
從題主問題本身來看,根本體現不出思考與分析問題的任何優勢,何來擅長一說?
2.鉆研、思考、分析,其實是一回事
一個人鉆研與思考、思考與分析有什么不同?大而言之,三者都是個人思維活動的體現。鉆研的過程即是思考的過程,思考的過程也是分析的過程。
三者只是一個素養的三種不同說法而已,既不能全面概括個人的特征,又不能體現自己的職業傾向于優勢,怎能支撐職業選擇這么重要的事情呢?
職場人的基本素養有哪些?一本情況下,職場人的基本素養決定了判斷與分析的基礎,從中可以找出自我傾向于優勢。如果對職業素養的范圍沒有了解的話,根本無法進行自我分析,更難進行合理的職業選擇。
1.認知素養
認知素養包括兩部分:
其一,是個人學習、理解與實踐的自覺性、主動性以及透過現象了解本質的能力。一個人掌握知識或者技能的速度越快,認知力越好;一個人對問題了解的深度越大,越接近本質,認知力越好;一個人越能夠進行不同因素與問題之間的聯想與邏輯梳理,認知力越好。
其二,是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積累。包括自己曾經的學習、工作或實習閱歷,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與收獲等等。
2.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是指個人在特定領域掌握知識理論的深度與廣度、個人在特定職業領域對于問題思維的深度與靈敏性、個人在特定領域的實踐能力與個人價值傾向等。
專業素養影響個人的專業能力與專業傾向,是進行職業選擇的關鍵之一。
3.溝通表達
這個因素很好理解。一方面,個人對于問題的闡述、觀點的陳述是否精確、明確,是否容易讓人理解與接受;另一方面,個人組織語言、陳述語言的效率與質量,以及在此過程中保持的社交親和力與溝通效果。
一個人會說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都能夠把握好尺度,才能夠有好的溝通效果。工作離不開溝通,但不同職業對于溝通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4.思維素養
說到底,思維是建立在個人認知、實踐、專業等方面基礎上的一種綜合性心理活動。包括了解問題、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等方面的所有心力過程。
一個人的思維力越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做事的條理性與專業性也越好。但是如果沒有認知、專業以及實踐經驗等作為基礎,個人的思維就不能夠插上翅膀,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
5.執行力
執行力是所有職場人必須具備的實際工作能力。個人執行力包括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包括執行的態度、面對困難與問題的抗壓能力等等。執行力特征也是個人進行職業選擇的重要參考。
脫離以上五個方向的合理思考與社會現實的真實性比對,怎么能夠選擇職業
從個人特質角度進行職業選擇,如何權衡?拋出其他因素,僅從個人自我特質這一方面進行思考,該如何進行職業選擇呢?
1.個人的知識特征與專業傾向
一方面要明白自己到底掌握了什么知識、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特點是什么、自己的知識水平(比如學歷、閱歷)到底如何;另一方面,要明白自己在哪些知識或者專業領域相對好一些,更容易進行職業切入?
2.個人認知特征
個人正如我在上面所說,個人認知包括個人已經儲備的知識與經驗,也包括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特征和水平,都有不同的認知興趣與情操。
你到底對什么感興趣?到底喜歡學習或者思考什么?是感性認知還是理性認知?
3.職業經歷
這個必須單獨挑出來說。原因有二:
其一,個人的職業經歷決定著職業選擇的目標范圍或層次
比如,原來你只是一個基層員工,那么你的目標職業層次也不要太高,否則無法實現;比如,原來一直做財務工作,現在大跨越,想做技術研發工作,現實可能性不大。
其二,職業經歷是招聘單位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相當數量的單位都很在乎個人“工作經驗”,職業時長、職業領域、職業績效等等。如果無視這些因素盲目選擇,就業的難度就會增大。
4.思維及個性特征
思維的本質是心理活動。但就思維來說,沒有孰優孰劣的說法,只能說各有不同。不同的人心理敏感度不一樣、邏輯不一樣、判斷問題的策略也不一樣。哪里有什么擅長不擅長的說法?一切的不同在于思維的,以及對思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知識積累、認知特征、以及實際工作閱歷。
與思維密切相關的,就是個人性格、氣質等相關因素。包括價值傾向、性格特點、人際關系處理等等。所有這些,都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對職業形象起到重要影響,對單位或者他人形成直接印象。
總結:單純說自己擅長鉆研、思考、分析,是沒有什么參考性的。一方面,它們反映不出個人的真正特質與職業傾向,也反映不出實際的認知與職業水平,無法進行職業匹配;另一方面,也無法以企業人才需求與求職者彼此競爭的角度進行定向分析與比較優勢判斷。你覺得自己擅長的,可能也是別人擅長的。但是對職業的作用怎樣、是不是真的比較性優勢就很難說了。
要想進行職業選擇,就要在鎖定職業目標的基礎上,結合自我特性、水平與傾向進行相關的理性匹配。否則都是盲目性工作。
職場實戰,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指尖視野”